春捂有门道,健康巧护航

“春捂秋冻”,这句流传甚广的卫生谚语,蕴含着人们长期积累的维护身体健康的宝贵经验,背后有着坚实的科学依据。“春捂”,简单来说,就是在春季气温刚刚转暖之时,不要急于脱掉棉衣。
在漫长的冬季,人们身着棉衣度过数月,此时身体的产热散热调节机制与寒冷的冬季环境温度达成了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冬去春来,这是一个从寒冷向温暖过渡的关键阶段。天气虽已逐渐回暖,但气候却变幻无常。常常是阳光明媚之时,风和日暖,让人感觉仿佛春天已经完全降临;然而,一旦遇到刮风下雨,气温便会急剧下降,寒意再度袭来。由于冬季的穿衣习惯,人们的身体已经适应了较多衣物的保暖。若在春天过早地脱掉过多衣服,身体就难以迅速适应这种频繁变化的气候,极易着凉生病。所以,在初春时节,人们应有意识地适当多穿一些,遵循 “春捂” 原则,循序渐进地减少衣物。
一、初春为何要春捂
中医养生保健学极为推崇 “春捂秋冻” 这一理念。早春时节,寒冷气候时常反复,此时穿着宜偏暖一些。对于身体调节能力相对较差的孩子、老人,或是体质较为虚弱的人群而言,更应密切关注气候的寒热变化,根据实际情况随时增减衣物。
医生指出,老年人体内产热能力相对较低,并且其循环系统也不像年轻人那般高效与正常,因此,老年人对 “倒春寒” 的刺激格外敏感。立春之后,老年人应尽量减少外出次数。若必须外出,务必戴上帽子,以此减少头部血管受到冷空气的直接刺激。对于患有高血压的老人而言,更要严格遵循医嘱,正规持续用药,稳定血压,降低因寒冷刺激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此外,医生还特别提醒,一些年轻姑娘为追求美丽,往往在早春时节就迫不及待地穿上裙子和靴子。然而,这种做法对身体健康极为不利。尤其是妇女的膝关节,对冷空气的侵袭异常敏感,在寒冷刺激下,膝关节极易出现局部麻木、酸痛等症状,长此以往,甚至可能引发风湿性关节炎。
二、春捂持续多久
一般情况下,立春后至少要坚持春捂 10 天至 15 天。这是因为尽管立春标志着春天的到来,但冬季的低温不会迅速回升,通常需要这么长的过渡时间。在此期间,气温波动较大。如果过早脱掉棉衣,头部、下肢、手部、咽喉等身体部位在气温冷热交替的变化中,很容易因无法适应而受寒,进而引发感冒、气管炎、关节炎等多种疾病。
三、“春捂” 也是有一定限度的
春捂并非无节制地多穿衣服,而是强调衣物的增减要 “递减”。增减衣物不仅要依据天气的变化情况,更要结合自身的体能素质。春季气温日较差较大,早晚气温较低,此时适当多穿一些衣物,做好保暖措施是明智之举。而在晴朗天气的中午,气温一般会升至 10℃以上,此时可根据实际感受适当减少衣物。在决定增减衣物前,最好先关注天气预报,做到心中有数。若天气转热后,仍穿着过多衣物,甚至捂出了汗,此时一旦遭遇冷风,反而会因温差过大而更容易着凉。
四、15℃是春捂的临界温度
研究显示,对于大多数老年人或体弱多病需要春捂的人群来说,15℃可作为判断是否需要继续春捂的临界温度。也就是说,当气温持续稳定在 15℃以上时,身体基本能够适应较为温暖的环境,此时便可以不再过度捂衣,适当调整衣物,让身体在舒适的状态下迎接春天的到来。
遵循 “春捂” 的科学方法,根据气温和自身情况合理调整衣物,我们便能在初春时节更好地呵护身体健康,为全年的健康打下坚实基础。